Home 大会议程 分论坛十五

分论坛十五:“数字孪生 智绘赋能”——前沿技术和文化遗产传承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7日 来源:中国测绘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

主持人:侯妙乐

时   间:10月19日下午14:00-17:30

地   点:青岛世界博览城国际会议中心 会议室207


主讲人:陈军 

个人简介:陈军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一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测绘与地理信息学专家,曾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主席、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测绘学科评议组共同召集人。长期从事航天测绘领域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致力于基础地理信息建模、更新与服务的工程科技研究与实践。

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5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完成了863计划重点项目和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出Voronoi动态空间数据模型,解决了空间关系描述、表达和计算等难题,主持构建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技术体系,成功研制了全球30米地表覆盖数据产品GlobeLand30,为中国测绘地理信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贡献。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学术和科普著作4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获得6项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并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世界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奖、世界地理信息杰出奖、亚洲地理空间信息终生成就奖。

报告名称:数字文化遗产与国土空间规划:中国的实践与展望

报告摘要:中国地大物博,拥有56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38处世界文化遗产和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不可移动文物数量76万7千余处,受自然侵蚀和人类活动影响,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数字文化遗产是用数字化手段留存文化遗产精细档案,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虚拟修复破损的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做到永续留存。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飞速提升,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在数字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应用新技术做出了众多实践,如: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布达拉宫建筑群进行高精度数据留取,提取了建筑、山体、山洞的轮廓,分析了山体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评估了山洞对布达拉宫的危害程度并找到了隐藏的地垄。再如利用骨架线理论和回归方程思想对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断指”虚拟修复、利用3D打印技术对云冈石窟第18窟整体1:1高保真复制等。

然而,中国目前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对于文化遗产的规划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如:将数字文化遗产和地域空间信息整合到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进行文化遗产规划、在空间规划的全过程中加强文化遗产的监测和预防等。 

 


主持人:侯妙乐

姓名:侯妙乐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职务/职称: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导,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主讲人:党安荣

个人简介:党安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主任。党安荣教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新技术方法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与参加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空间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模式研究”、“宜居城乡地方性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及方法”、国家863项目“国家空间信息处理平台基础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基于3S和4D的城市规划设计集成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城市规划新技术研发”、“城市空间规划理论体系与智能管控技术框架”等,近年来致力于智慧城市与智慧景区规划及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出版专著与教材5部,获得“中国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推广先进工作者、住建部华夏科技一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一等奖、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校GIS十大创新人物、智慧城市先锋榜领军人物、地球观察科学家、清华大学良师益友等称号”。

报告名称:数字孪生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报告摘要:报告根据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需求,结合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在数字孪生理念与方法框架下,从文化遗产数字孪生的本质内涵、内容体系、技术架构、实现途径、功能体系、应用模式、典型案例等方面论述数字孪生如何赋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具体而言,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就是将文化遗产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物质空间,按照一定的认知体系、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逻辑体系,通过数字化、模型化、知识化等途径,转化创建信息空间的文化遗产本体及其赋存环境,并且建立物质空间与信息空间的动态映射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促进;其技术体系涉及到多种技术方法的应用与探索,包括遗产本体及其环境静态信息获取与更新、动态信息的监测与集成、多元信息的融合与管理,遗产多维价值的挖掘与知识图谱的构建、遗产虚拟修复推演及方案与效果评判,遗产价值阐释与导览的智能化途径、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利用等。通过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更好的辅助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虚拟化研究与修复、智能化管控与利用,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助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支撑传统文化复兴、促进民族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战略。


 

主讲人:吴 春

个人简介:吴春西安城墙管委会副主任,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198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曾从事一线考古发掘15余年;主持了西安市优秀民居和传统建筑调查、测绘和典型建筑修缮工作;重点参与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和后期管理,带领团队将唐大明宫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主编出版了《大明宫史料汇编》、《唐大明宫遗址》,其中《大明宫史料研究》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组织编著了《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暨世界遗产地运行管理标准体系》、《西安城墙遗产保护与研究丛书》;倡导建设起以监测预警为特色的西安城墙预防性保护体系,对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建设、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有较深的管理实践探索。

报告名称:监测成果在预防性保护中的探索应用

报告摘要:此次报告内容从西安城墙的修建历史研究着手,在对城墙维护检修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系统监测体系。通过观测病害表象、分类监测、定期数据的研判,以区域为小单位,数年海量数据比对、变化趋势分析,总结归纳规律,综合评估各种要素,创新性提出了将城墙安全预警等级分为绿、黄、橙、红四个级别,制定了各预警级别下的预警阈值,并针对各种预警级别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建立了分级预警体系,形成了适用于西安城墙的监测预警体系。这个关键环节的确立,补充完善从法规、日常日常巡查、保养维护到修缮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建设,对城墙从被动式抢险检修向预防性保护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多年的保护实践成果也表明,基于预防性保护理念的遗产保护体系, 为实现遗产“宏观可控制、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知、保护可提前、活动可管控”的管理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对全国城墙的长期预防性保护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主讲人:王心源 

 

个人简介: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副主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数字“一带一路”(DBAR)世界遗产工作组(DBAR-Heritage)联合主席,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MOS)会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MOS-China)常务理事,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从事空间考古与数字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承担科技支撑、863、国家重点研发、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项目、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 A 类战略先导专项等50余项。基于Radarsat卫星图像建立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四种样式,基于巢湖钻孔岩芯建立巢湖流域1万年来较高分辨率的环境演化序列。空间考古学学科架构提出者之一,分别在丝绸之路中国瓜-沙州段(2013年)及古罗马突尼斯段(2018)遥感考古重大发现十多处遗址,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空间考古技术方法在国外发现考古遗址者。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出版一带一路世界遗产赋存环境图。

报告名称:空间考古: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新任务

报告摘要:新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与研究内容具有如下特征:从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到文化遗产本体及其所在环境的共同保护的空间扩展;从申报认定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后文化遗产)向文化遗产申报前的保护(前文化遗产)的时间前置;从文化遗产物理性保护为主到文化遗产物理性保护与数字化保护共存模式;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迈进。这些保护实践与观念的转变与实现,空间信息技术与测绘学科的发展贡献重要作用。

空间考古(Space Archaeology)内涵是:(1)空间信息技术对于考古对象的多源数据获取;(2)多源数据处理技术与方法的综合集成;(3)遗址本体及其与其赋存环境的共生演变以及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分析;(4)不同时间尺度(百年—千年—万年)与空间尺度(地域—地方—地点)的时空关联与考古大数据的知识发现。

空间考古(Space Archaeology)方法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使用空间信息技术的考古【SAM-1】,即用空间信息技术进行遗存的探测与主动发现;二是进行空间分析的考古,即对遗存-遗存之间、遗存-环境间的空间分析(spatial archaeology)【SAM-2】,进而遗存主动发现;三是进行虚拟空间(Cyber Space)的考古与数字化的再现(VR)与“复活”【C-SAM-3】,实现文化遗产的永存。报告用三个案例进行简要阐释。

 

 

主讲人:董耀会 

 

个人简介: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中央宣传部宣教局核心价值观100名特聘讲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1957年1月5日出生。1984年5月4日至1985年9月和两位朋友一起,从山海关出发,历时508天,到达嘉峪关,完成了明长城的首次徒步考察。此后到北京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学习和研究。

长期致力于长城的研究、保护、宣传和利用工作。著有《明长城考实》、《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守望长城—董耀会谈长城保护》《长城:追问与共鸣》等专著十余种。多次陪同来华访问的各国政要参观长城,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2002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访华,他都作为国家指定专家陪同参观长城。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8年奥运会前受国务院新闻办委托,主编了大型画册《长城》,深受参加奥运会的各国代表团欢迎。2007-2017年主持国家“十二五”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长城志》编纂工作,担任总主编。2019年主持国家文旅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城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报告名称:文旅融合视角下的长城文化价值阐释与展示

报告摘要:阐释与展示是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阐释与展示,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欣赏,是现阶段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是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与教育、农业、科技、交通、体育等领域的跨界融合。长城文旅融合发展是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生态建设和服务业发展提升区域综合发展能力和发展素质。

长城作为大型的线性的遗产具有多重的价值,这种价值需要保护和弘扬,也需要开发利用。长城文旅融合是长城保护利用的体现,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发展长城文旅融合是目前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发展长城文旅融合,实际上也在解决如何保护长城,如何向公众展示和阐释长城文化。只是这种展示,体现了单纯的文化传播不同的形式。

我们今天对已经成为文化遗产的长城,选择什么样认识态度,做出怎样的阐释与展示安排,则是看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实现什么目标。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需要提高公众对长城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解。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对长城文化遗产做出阐释与展示,必须要充分地考虑需要公众对长城有怎样的认识,公众接受的长城文化传播目标是什么?如何将此目标融入旅游的业态之中,使其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旅游项目。


 

主讲人:郭 旃

个人简介:副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主任委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前副主席(2005-2014);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理论委员会前副主席(2017-2020)。

1948年出生;1978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1982年至2009年,国家文物局,曾任办公室主任,文物处长,世界遗产处处长,文保司巡视员,先后担任文物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世界文化遗产工作;1994年奈良真实性国际会议中国代表;2005年ICOMOS《西安宣言》起草组成员;2007年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北京文件》起草组主持人之一;2009年退休;曾参与ICOMOS《奈良真实性文件》、《西安宣言》等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献的研讨制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的研究者和参与者,亲历中国世界遗产从零至今的全过程;写作有“金元之际的全真道”,“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研究”,“世界遗产在中国”等论著;主持翻译出版了尤嘎.尤基莱托教授Jukka Jokilehto的《建筑保护史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报告名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商贸中心 世界遗产申报中的经验认知和借鉴

报告摘要: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顺利通过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球疫情形势中的特殊进程)。

这一结果再次实证了“一带一路”中海洋丝绸之路的存在;展现了人类多元文化因交流而促进繁荣、共赢的光辉历史和中华民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贡献;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创造力、吸引力和博大、包容;展现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辉煌的海洋文化,以及与五湖四海交友互通的繁盛;也展现了历经沧桑的文化史迹、遗址的独特遗存,及其体现出的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综合文明素质的高水平;还有福建泉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吸引全球的审美、怀古魅力。

这一重大成功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

但这一成功的得来却并非一帆风顺。

战胜内忧外患的路径,既有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国际政治认知,不屈不懈的奋争、努力和团结克难,也有对世界遗产这一以专业为基础、背景和倡导的国际合作体系的熟知及运作。

在立足专业服务国家大局、驰骋国际舞台方面,就世界遗产而言,包括各个行业的介入门径,都要首先切实了解和关注其基本理念、科学发展和国际合作的背景,以及技术规则,运作程序和办法,相关机构、人员、文献,和事业的由来与历程。

泉州世界遗产的申报生动体现了世界遗产工作的特性:物质体现与“大话题(哲学的概括)”,对突出普遍价值的认证,文化遗产的品类和文化线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对应,申报和评定的工作机制(包括世界遗产委员会工作和咨询机制),国内工作与国际事务的衔接,等等。

泉州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特别值得再次关注的,一个是,专业的背后无可避免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利益,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严谨的态度;二是,在与相关国际机构合作中,及要积极友好、稳妥、合规,也不要迷信、盲从,甚至无原则地跟从。

国际交往要立足国家大业,对外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坦荡、自信、包容、礼貌地平视。平视的内涵离不开知己知彼,并始终紧密契合科学专业和国际规则。


主讲人:郝振国

个人简介:现任中国知网旅游文博事业部副总经理,中国博物馆协会图文典籍与金石拓片专委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文旅行业的知识挖掘、内容服务工作。设计、参与多家博物馆的整体知识服务体系建设,主导、参与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以及全国多家博物馆的重点课题项目,与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物报社等全国20余个省市的文物局、博物馆协会等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整合博物馆知识资源、构建博物馆学术支撑体系、开展文物大数据应用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致力于推动知识服务在文旅行业的深入应用,为文旅融合发展、强化社会服务价值提供解决方案。

报告名称:文化遗产知识交互传播服务应用探索

报告摘要: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的物化载体,承载着民族的共同记忆,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专业化解读和大众化传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智慧、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是当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报告基于中国知网二十余年积累的品牌、技术、资源、市场、产品等优势,从公共知识整合、机构自有资源的数字化加工、科研项目管理、学术支撑体系建设、线上展教服务等方面,阐释知网文博行业知识服务的经验做法,围绕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利用全流程,与文博机构共同做好社会服务,用知识建立文化遗产和公众之间的桥梁。


主讲人:舒 展

个人简介:舒展博士现任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简称SSV)数字文化业务负责人,腾讯研究院副院长。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长期从事区域互联网、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研究与实践,曾先后负责腾讯网络媒体、互联网+、智慧城市、政务、文旅等业务。作为腾讯文旅创办者,开创了中国数字文旅的“一机游”模式,为“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创始人。现在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负责“北京中轴线申遗”等数字文化标杆项目。 

报告名称:数字科技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报告摘要:围绕“文化强国”与“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基于腾讯“文化科技企业”的定位与“科技向善”的企业使命,分享交流在数字文化遗产领域的探索思考与创新实践,聚焦数字科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向,并结合标杆项目分享公益与商业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参会各方提供一些参考观点,全面促进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主讲人:熊爱武

个人简介:爱武,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测绘高级工程师,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企业负责人、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高层次人才优秀专家、广州市优秀文化企业家。

熊爱武女士发起成立的广州欧科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领先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数据采集提供商,向自然资源部门、文化旅游(含博物馆、考古所、文物保护等)单位提供专业的数据采集服务、软件开发服务以及文化创意等服务。作为创新型企业家,熊爱武女士注重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带领广州欧科成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企业并先后荣获了首届数字遗产最佳实践案例大赛技术创新奖、第二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优秀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团队等奖项,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客户基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报告名称: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数据采集建档及可持续应用开发

报告摘要:2021年9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

在这一新的政策要求下,广州欧科立足于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一大背景,以大文化的格局与理念为指导,整合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名城、名镇、传统风貌建筑、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类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运用现代测绘信息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空间数据采集建档并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建设历史文化遗产标本库、基因库、素材库,构建统一的综合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统一的信息化保护管理平台,实现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一张图保护、管理、展示传播。有效实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分类与保护管理、现代化的展示传播和永续利用。


主讲人:袁大伟

个人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硕士,上海市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秘书长、长三角地理信息创新联盟理事、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建筑迁移保护专业委员副主任、长三角城市更新联盟理事;参与实施并管理过古建筑/历史建筑、文物保护、数字博物馆、考古发掘、城市更新、老城空间改造等领域近百个文化遗产测绘项目并获得相关奖项。参与完成的国家级文保建筑有山西麓台塔数字化保护项目、绍兴鲁迅故居等等。

报告名称:智能化测绘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报告摘要:南方测绘历保团队结合无人机测绘、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GIS开发、虚拟仿真、智能在线监测等技术手段,进行历史建筑的数据采集,建筑图纸绘制,实景三维模型重建,建筑构件智能提取,建筑数据库管理,为每一座历史建筑量身打造3D“身份证”,进而实现历史建筑的有效保护;同时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推进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考古场景应用;发掘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促进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